亿策略 今年经济为何如此困难?

发布日期:2024-08-08 08:47    点击次数:93

进入2024年,中国经济好像踏入了一个“多事之秋”。国内需求不振、就业压力加大、物价全面上涨,百姓对经济前景的信心明显不足。稳增长成为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亿策略,但收效甚微。

人们不禁要问:今年的经济到底怎么了?难道全面涨价的时代真的要来了吗?

回顾上半年,中国经济在多重压力下步履维艰。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.5%,在基数效应下实属不易,但距离5%左右的全年目标仍有不小差距。

4月以来,多个经济指标再度走弱。5月官方制造业PMI跌至48.8%,时隔三个月再次落入收缩区间。

财新服务业PMI更是跳水式下跌8.5个百分点至46.7%,创2020年3月以来的新低。城镇调查失业率升至5.2%,其中16-24岁青年人失业率高达17.3%。不少毕业生直言今年是“史上最难就业季”。

在需求疲软的情况下,物价全线飘红,更让百姓雪上加霜。5月CPI同比上涨0.2%,结束了此前两个月的负增长。其中食品价格大涨2.7%,鲜果价格更是暴涨26.7%。

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,PPI同比涨幅扩大至4.6%。柴米油盐的涨价引发全民吐槽,连一向亲民的泡面都涨价了。

可让人欢呼的工资涨幅却远远跑输物价上涨速度。有网友苦笑道:房价落,万物生,但工资不生。

究其原因,当前中国经济,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。传统的房地产、基建等行业后劲乏力,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未成气候。

去年房地产销售面积大降,房企资金链趋紧,拖累上下游产业链。政府通过扩大基建投资对冲经济下行压力,但随着地方债务风险上升,基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在递减。

过去那种大基建时代已一去不复返,未来将进入精细化的\"大维修\"时代。很多城市爆出高架桥梁坍塌、地铁逢雨必漏的新闻,水电路气的老化更是让人担忧。

曾经的\"基建狂魔\"光环不再,一个个曾经的明星项目沦为\"烂尾楼\"。反观新兴产业,虽然智能制造、新能源、生物医药等领域亮点频现,但受制于关键技术、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等短板,尚不足以充分发挥新动能引擎作用。

除了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矛盾,人口老龄化、外部环境恶化带来的冲击也不容忽视。中国人口自去年首次出现负增长后,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。

据测算,抚养比将由2022年的47.5%升至2035年的61.7%,劳动力数量和素质下降必然影响经济增长潜力。

地缘政治风险上升更是雪上加霜,严重冲击产业链供应链稳定。在内忧外患中,中国经济剧烈颠簸。

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,中国经济恢复的道路注定“阻碍重重”。但只要保持战略定力,在供给侧持续发力,经济就一定能走出阴霾、重现光明。

一方面,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,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,以开放促改革、促发展。

另一方面,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,加快突破“卡脖子”技术,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。传统产业要加快数字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改造,新兴产业要加速突破,形成新的增长极。

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中国经济正在爬坡过坎,但只要上下齐心,大家都能跨过去的。